今天开学了,家长须知:中小学语文教材大“变脸”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兰州晨报
为了统一全国各地的教学质量和效率,教育部要求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,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、历史、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,这意味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了多年的人教版、北师大版等版本教材将退出历史舞台。
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?中小学老师又是怎么看的呢?
1 中小学古诗词增加
部编版教材中,古诗词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改变最多的内容。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词,传统文化篇目也增加。小学12册语文教材古诗词共128篇,占所有选文篇目的30%,比原来教材增加了55篇,平均每年级增加约20篇。初中语文古诗词增加至124篇,增加了51%,平均每年级增加40篇左右。
2 古诗词背诵内容增多
无论是小学教材还是中学教材,古诗词、文言文都是必背的内容之一,而文言文更是要全篇翻译理解。此次部编版教材增加古诗词后,学生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有所增加,高考要求的必背古诗词也由原来的60篇增加到了70篇。
3 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论语
古诗词、《论语》、《三字经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这些内容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有提及,但大多出现在三年级之后的教材中,而且数量较少。而部编版教材中,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论语,古诗词、文言文等内容也逐渐加深难度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设有《日积月累》,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,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文言文,其中,一年级下册要求背诵并理解《论语》选段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。
4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比重变大
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和课外阅读量增加,增加课外阅读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,名著阅读已成必考内容。为了适应新变化,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每天必须阅读30分钟以上。
部编版教材“益处多多”
“今秋季开学,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、道德与法治、历史都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,作为重要基础学科的语文,有较大的变化。”8月19日下午记者在兰大附小采访时,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蒲悦说。
首先,部编版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,更注重可读性;名家名篇的分量更多,如冰心、徐志摩、胡适、梁启超、沈从文的作品都纳入教材。
其次,部编版教材体现了以课内阅读为本,进行课外拓展的主旨,如“和大人一起读”、“快乐读书吧”以及其他形式的课外阅读延伸。
第三,部编版教材有了更多“语文味”,教材编写单元的双线结构——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基本要素并行,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,既是童话主题,又训练提升学生的想像;第四单元有趣的故事,也教给学生预测与推想。
第四,部编版教材更加重视语文知识点的阶梯型训练,如古诗教学,低年级段主要通过古诗学词、学句、大致了解诗意;中年级段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;高年级段理解诗人的情感。
第五,部编版教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,课文出现了更多经典、传统、革命篇目,古诗词篇幅增加,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共128篇,增加了87%。
部编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化,作为教师,需多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、关注文本的特点,使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到方法。作为学生,积极参与、自主学习,去发现、去总结,语文能力才能得以提升。
在兰州八十一中语文骨干教师刘爱军看来,部编本语文教材处处注意立德树人,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,努力做到润物无声,不那么“说教”。同时,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“以人为本”、“自主性学习”等理念,在教材编写中“沉淀”下来了,这些年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“通病”,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。此外,教材在课文选取、习题设计、教学活动安排、编写语言、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,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学生的“语文生活”,体现时代性。
首先,部编版教材课文数量有所减少。初中原来七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下册都是30篇课文,现在每一册为24篇。课文篇目减少,却增加了课外阅读、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。
其次,传统文化篇目增加,初中古诗词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.7%,比原来的人教版有所增加。这次部编版教材的更换回到了“守正”的立场,很多经典课文又回来了,而尚未沉淀的“时文”则相对减少。
第三,体裁更加多样。从《诗经》到清代的诗文,从古风、民歌、律诗、绝句到词曲;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;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、明清小品,均有收录。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,初中29篇,鲁迅的作品《故乡》、《阿长与山海经》、《藤野先生》等也入选。
第四,语法、修辞、文学常识等以补白的形式出现在课下,注意和阅读的配合,课文中经常出现的就在课后系统地归纳出来,突出基础性、实用性。
第五,阅读教学实施“三位一体”(教读、自读、课外阅读)的设计,部编版语文教材有意识改变课型混乱的状况,加大了精读和略读课型的区分度,改精读为教读,改略读为自读。
第六,更加强调4个标准:经典性,文质兼美,适宜教学和时代性。部编版教材重新回到“守正”的立场,强调经典性、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。同时,部编版教材对某些课文同样做了改动,凡是改动过的,都在注解中说明。对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动,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。
“《黄鹤楼送别》这篇课文以前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,现在下移到三年级第二学期,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。”8月23日才拿到教材的小学语文老师王丽接受采访时如是说。
她说,往年在小学三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才出现的课文和古诗词,现在下移到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,而且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明显增多,语文课文的篇幅也变长。教材变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除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记忆、背诵的内容增多外,检测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考试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。
王丽带的小学生今秋开学后已升到二年级,今年暑假前的期末考试试卷最大的变化有两个,一是往年小学一年级考试没有的“看图写话”、“口语交际”均出现在试卷中,二是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答卷,但感觉时间挺紧张的。
刘爱军表示,长期以来,语文教学的病症在于读书太少,部编版教材的编排就是针对这个痼疾开出的药方。其中的名著导读列入教学计划,是一种特别的课型,这是在强调整本书阅读。课内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方法的提示、指导,课外完成整本书阅读,就是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读书,感受读书之美,养成好读书的习惯,读名著,读经典,接触人类文化的精华。
“不论是教材变化,还是考试变化,都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,不仅有课内阅读,还要有课外阅读;不仅要有古诗词的积累,还要有文言文的积累。目前,语文和语文阅读在中高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,考试也越来越重视对选材内容的理解,这不是考前临阵磨枪就能做到的,而是需要学生在常年坚持不懈的日积月累的阅读中完成。纵观近两年的高考语文试题,现代文、文言文长篇幅的文章阅读起来很费时间,着重考查的就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抓住重点的能力。未来的语文考试范围将变得更广,不再局限于课本,如果学生不经常阅读,或者阅读少、语言基本功不扎实,考试时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吃亏。”有23年教龄的中学语文老师张珊珊受访时如是说。
编辑丨梁秋燕
新闻多看点
☞陇南-宝鸡通道打开!两徽高速下月通车☞郭郁烈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☞吃一碗兰州牛肉面